
发布日期:2025-07-15 22:25 点击次数:165
投胎时机有多重要?看看不同年代的人就知道2023最新股票配资平台。
要是生在 1940 年代的日本,20 多岁刚入职场,就赶上经济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几,终身雇佣制拿着铁饭碗,买房后坐等七八十年代房价飙升,堪称 “开局 SSR 卡”;可要是生在 1980 年代的日本,小学可能目睹父母降薪失业,大学毕业说不定只能去便利店打零工,最后落个 “平城废柴” 的称号。
不光日本,美国也一样。1950 年代出生的人,赶上经济黄金期,义务教育免费、大学成本低,毕业还能撞上硅谷创业潮;可 1980 年代出生的人,面对的是制造业外迁、教育成本飙升、金融危机……
为啥同一国家不同年代的经济环境天差地别?为啥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走势又如此相似?
经济周期
先搞懂 “经济” 本身。
简单说,一个国家的经济就是所有人 “上班挣钱、花钱消费” 的总和。比如有人开工厂、有人当程序员、有人开餐馆,大家赚了钱去买菜、买房、看电影,这些钱又流到农民、开发商、影院老板手里,他们再接着消费 ——14 亿人的这些行为加起来,就是中国经济。
而 “周期”,就是经济会像潮水一样波动。学界把它分成四个阶段:繁荣、衰退、萧条、复苏。一开始经济越来越好,一片繁荣;到了某个顶点,开始走下坡路,进入衰退;跌到底部就是萧条;之后慢慢回暖,进入复苏,接着又是新的繁荣。
为啥会有这循环?看看一个小生意就懂了。比如街上开了家烤肉店,因为味道好、价格低,一开业就爆满。老板见赚钱,赶紧开分店,抵押房产贷款、招人扩规模;旁人见这行赚钱,也跟着开,最后一条街挤了 10 家烤肉店。
可这条街每天就 100 桌客人,原来 1 家店能接 30 桌,现在 10 家店平分,每家只能接 10 桌,收入只剩三分之一 —— 这就是 “繁荣” 到 “衰退” 的转折。
接着,店家开始降价促销,以前 300 元的套餐卖 200 元,利润从 120 元降到 20 元。有些店扛不住租金、贷款压力,只能关门,这就到了 “萧条”。最后剩下 4 家店,客人又够分了,生意慢慢好起来,进入 “复苏”。
一个烤肉店的循环,其实就是整个经济的缩影。汽车、地产、制造业这些支柱产业,都在经历类似的波动,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国家的经济周期。
经济周期的 “推手”
为啥经济总会 “盛极而衰”?根源藏在三个层面。
首先是 “人性”。人总是贪婪的,看到别人赚钱就想跟风。2023 年淄博烧烤火了,不光淄博,全国都冒出一堆 “淄博烧烤店”,可到 2024 年不少就关门了 —— 这就是典型的 “跟风扎堆”。
股市也一样,牛市时开户量暴增,熊市时没人敢碰,本质上都是 “行情好时过度乐观,行情差时过度悲观”。凯恩斯在《就业、利息和货币通论》里说,这是 “动物精神” 在作祟,人做决定时常常被乐观或悲观冲昏头。
其次是 “供应链的信息滞后”。市场需求变得快,可供给往往跟不上。比如一家烤肉店突然火了,老板想开店,得选址、装修、招人,等店开起来可能已经 3 个月了。
这时候当初的 “需求信号” 传到供应链,再反馈成 “供给”,已经晚了 —— 本来供不应求,结果 3 个月后一条街开了 10 家店,又变成供大于求。供应链越长,信息滞后越严重,供给和需求就越难匹配。就像选专业,入学时金融火,等毕业可能就赶上行业寒冬,也是一个道理。
最后是 “货币这个放大器”。光有人性和滞后还不够,要引发行业兴衰甚至金融危机,得靠货币 “加杠杆”。
18 世纪的法国就是例子:当时政府缺钱,金融家约翰・劳想出两招 —— 大量印纸币,再成立一家 “密西西比公司”,打包国家特权(造币、征税、贸易垄断)发行股票,还说每年分红能到 40%。结果法国人疯抢股票,股价暴涨,可最后泡沫破灭,民众手里只剩一堆废纸。
后来人们发现,每次经济危机几乎都和 “货币超发” 有关:超发货币能短期刺激经济,但吹大泡沫后,一旦收紧货币,泡沫就会破。
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这么来的:21 世纪初美联储为了应对互联网泡沫和 911,把利率降到 1%,低利率刺激了大量 “次级贷款”(借钱的人其实没能力还款),钱全流进房地产,推高房价;可后来美联储突然加息,借款人还不上钱,房价暴跌,危机就来了。
四种周期嵌套
经济周期不止一种,按长短分有四种,还会 “嵌套” 在一起,形成更复杂的波动。
第一种是 3-5 年的 “短周期”(基钦周期),核心是 “库存”。比如汽车厂发现销量好,就多进货、扩产能(补库存);后来卖不动了,就少进货、关生产线(去库存),这一补一去,3-5 年就循环一次。
第二种是 7-10 年的 “中周期”(朱格拉周期),核心是 “设备投资”。比如 1990 年代美国互联网设备投资猛增,拉动经济增长;2000 年泡沫破了,投资萎缩 40%,经济就跌了。中国 2009 年的 “四万亿” 刺激,投基建、高铁,也是靠设备投资拉动经济反弹。
第三种是 18-20 年的 “长周期”(库兹涅茨周期),核心是 “房地产”。美国房地产大约 20 年一个循环,中国也差不多:1998 年住房商品化改革启动,2003 年房地产成支柱产业,房价开始猛涨,2016 年 “房住不炒” 后进入调整,算下来正好约 20 年。
第四种是 50-60 年的 “超长周期”(康德拉季耶夫周期),核心是 “技术革命”。从蒸汽机、电力,到汽车、计算机,再到信息技术,每一次技术革命都能带动全人类进入长期繁荣。现在信息技术革命快到头了,下一波可能是人工智能,预计 2035 年达到顶峰。
这四种周期不是孤立的,而是 “嵌套共振”。比如 2007 年中国,超长周期(技术革命)、房地产周期、中周期(投资)、短周期(补库存)全在上升期,叠加在一起,才有了 A 股 6124 点的高点;而过去几年,可能是超长周期低谷叠加其他周期调整,大家也就觉得 “难”。
如何应对经济周期?
周期躲不开,但能应对。
关键是 “顺周期而为”,搞清楚自己在周期的哪个阶段,再决定 “投时间”(选行业)和 “投钱”(做投资)。
美林证券的 “美林时钟模型” 给过建议:先看 GDP 和 CPI 判断周期阶段(比如现在中国是 “弱复苏 + 低通胀”,属复苏初期),再选投资方向 —— 复苏期适合投股票,因为经济回暖企业盈利会涨。
更根本的是 “逆人性”。巴菲特说 “别人贪婪我恐惧,别人恐惧我贪婪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牛市时别跟风开户,熊市时别慌着割肉。
2007 年有人在低谷时 “抄底人生”,后来抓住了机会;也有人在机会面前选错了方向,比如放弃买房去买汽车避震器,错过了时代红利。
当然,普通人很难精准踩点,更重要的是调整心态。经济周期影响所有人,不用太焦虑。35 岁的金融从业者转去搞 AI 不现实,做视频的改去写代码也难。能做的是在自己的领域提升能力,等待周期转向 —— 毕竟周期总会循环,衰退之后总有复苏,萧条之后总有繁荣。
经济周期就像 “月满则亏,水满则溢”,本质是人性的贪婪与恐惧、供应链的滞后、货币的放大,再加上技术革命的长周期推动,形成的循环。它躲不开,但看懂了就能少踩坑。
记住:时代的红利远大于个人努力,选择决定上限,努力决定下限。了解周期不是为了预测未来2023最新股票配资平台,而是为了做好准备 —— 当周期来临时,能顺势而为,而不是被浪潮拍翻。
Powered by 炒股按月配资网_配资炒股申请_炒股配资平台咨询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